欢迎光临内蒙古在线!

今天是 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

关注社会热点

一起实现我们的中国梦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育

新教材《观潮》删掉一句话,引热议:和改“一骑qí红尘”有啥区别

每次新学期开学,大家就会发现新教材发生了一些变化,有的变化让人欣喜,有些变化让人觉得莫名其妙,而有的会引起较大的争议。



比如《少年闰土》插图的改变就曾引起过热烈的讨论,很多人戏称我们的生活越来好了,闰土的生活也好起来了,其实就是觉得以前的插图更贴近课文,贴近文章中闰土的形象,而现在的插图更好看了,更现代化了。



2024年秋季学期开始后,家长们发现一年级的一首诗歌中的一句话改了,去年还是“飞入水中都不见”,今年变成了“飞入芦花都不见”。

很多人说改得好,新版有了“芦花”这个意象,画面更有生机,全诗更有意境了。



在2024年七年级上册新版数学教材中,“有理数”的定义和旧版不同了。

对此,有人觉得没必要改,旧版从分类的角度诠释有理数,更好理解,适合初一的学生学习,也有人认为新版更符合数学史,更接近有理数的本质。



还有,四年级语文上册的《观潮》一文也有了变化。

这篇文章主要写了“天下第一潮”钱塘江大潮的盛况,突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。就因为学了这篇文章,很多家长、孩子慕名而来观潮,成为了钱塘江大潮一道特别的景观。



这其中应该有这一句话的功劳,这句话就是“形成了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”。

江水涨潮后,浪潮翻滚,景象非常壮观。旧版中的是“两丈多高”,两丈约等于6.6米,“两丈多高”应该有两层楼房那么高。想想那个画面,人亲眼看见江水平地而起,然后掀起巨浪,汹涌而来,心中该有多么激荡!

对浪潮的描写,“两丈多高”显得很具体又形象。而对于读者来说,“两丈多高”很有冲击力,更能激发他们对雄伟景象的向往之情,会让他们有目睹大潮的冲动。



但新版教材把这句话改了,现在是“形成了一堵高高的墙”。“高高的”是多高?不清楚。

有人觉得新版没有旧版好,表达比较模糊,不够具体生动,不能激发人内心的豪情。

也有人认为新版更好,更真实。



那么,为什么要改呢?

据说“两丈多高”这个数据是严重失实的。 可能以前有这么高,但现在只有2米左右,去年八月十八潮高仅1.7米左右。所以盐官当地人十几年前就开始建议教材更正这个数据。

在网上搜了一下,相关信息显示“钱塘江大潮的潮头高度通常在1到2米,最高可达3米以上‌”。这样看来,课文中的“两丈多高”确实和现在的情形不符。

有没有可能几十年前有“两丈多高”呢?‌

事实上,钱塘江大潮到现在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,潮峰曾高达3到5米。5米,很接近两丈了,人亲临现场观看,可能会被雄壮的景象震撼到,视觉上说“两丈多高”应该也不为过。



因为这句话改了,所以文章最后的一句“看看堤下,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”也删除了,理由自然和前面一样。



一位老师觉得改得没意义,还是旧版更好。一是可以让现在的孩子们了解下曾经的情况,要是用当下的标准看,那以后可能还要改来改去;二是“两丈多高”可以看作是文学性的描述,老师正好可以借此机会讲一讲以前的钱塘潮和现在的钱塘大潮。



我个人倾向于不改。当我看到古诗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的“骑”的读音被改成“qí”时,就感觉很多东西可能要被改了,心中便有了隐隐的不安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《观潮》和“一骑红尘”的改动是一个意思。

当然,教材编写者的想法应该是好的,希望教材与时俱进、贴近现代人的生活。但是,既然改,就要大大方方地改,为什么有的改有的又不改呢?像苏辙的“他年出塞三千骑”,相信编者也读不出来“qí”吧。

大家怎么看?

(图片来自网络,侵删,谢谢。)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内蒙古在线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推荐阅读
腾讯云秒杀
阿里云服务器

Copyright 2003-2024 by 内蒙古在线 nmg.xwxzx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
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| 网站所有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。